欢迎光临嘉峪关档案信息网! 今天是

老照片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网上展厅 > 老照片

历史拾遗(一)——嘉峪关明长城墩台烽燧

发布时间:2017-09-25 19:25:32  作者:杨景荣  来源:档案管理科  浏览次数:

 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象征,它气势磅礴,蜿蜒起伏,横亘万里,对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,维护长城内农业生产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。在嘉峪关境内有多处明长城遗迹和墩台烽燧,使嘉峪关市这个逢勃发展的工业城市平添几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。

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,地势天成,攻防兼备,与附近的长城、城台、城壕、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,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,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,又构成关城防务的天然屏障。烽火台是突出城墙外并高于城墙的城台,俗称城台,也叫墙台或墩台。嘉峪关附近烽燧、墩台纵横交错,关城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。嘉峪关管辖着“腹里、沿边、境外墩台三十九座”。嘉峪关周边长城的城台一般高7-10米,高出城墙3-4米,专供守长城的士卒放哨使用。烟墩也称烽燧、烽堠、墩台、烽火台等,是一种白天燃烟、夜间明火,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物。烟墩台的设置有四种:一是紧靠长城两侧,称沿边墩台;二是向长城以外延伸的,称腹外接火墩;三是向内地州府城伸展联系的,称:腹里接火墩台;四是沿交通线排列的,称:加道墩台。大约每隔10里左右设一台,恰好在人的视力所及范围内。这些建筑都是就地取材,夯筑而成,经过数百年风雨侵蚀,面貌全非,虽已失去了原有的宏伟,但从它们残存遗迹扔然可以考究历史、回望过去……

一、关东烽燧

嘉峪关至肃州卫(今酒泉)有一路烽燧,约二、三里或四、五里一墩,这一路烽燧约有17座,主要传嘉峪关敌情于肃州卫指挥机关。

界牌墩。关城外城下

东长沙岭墩。关城东南二里。

二里半墩。关城坡下东二里许。

大沙河墩。关城下东南五里(原兰新公路北则)。

歇马店墩。关城下东六里。

风脉山墩。关城下东南六里。

上腰墩。关城下东十里(今天市医院附近)

以上遗迹今以无存。

干河墩。关东十二里(今市兽医站对面、原兰新公路路边)底宽8米,高十二米,呈棱锥体,台下筑有方形围墙,边长十多米,高4米,可居住数十人。墩台背面有梯道,可登上台项。

1.乾河墩.jpg

 下腰墩。距肃州四十六里。

安远寨墩。距肃州四十里(今安远沟村贾家庄)。

备御墩。也称拐坝桥墩。在嘉峪关火葬场北则。

丁家坝备御墩。距肃州三十五里。

丁家坝墩。距肃州二十九里。

以上烽燧万历三十七年兵备太原李楠议筑。

将台墩。距肃州一十五里。因有土筑方台四座,故名。

在城西北角墩。在肃州城西北角。

四顷堡墩。距肃州七里。

二、关南烽燧

嘉峪关南路烽燧,从关南边墙始,经南二墩、讨赖河到卯来泉,由肠子沟到红泉等地。又有从讨赖河墩到文殊山口等处烽燧,据《肃镇华夷志》载,关南烽燧约有28座。

南头墩。即关南边墙墩。

南二墩。嘉峪关关南长城二墩。

2.jpg

讨赖河墩。(现称长城第一墩)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,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。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(公元1539)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,北距关城7.5公里,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。

3.jpg

4.jpg

河口墩。位于讨赖河南岸,文殊镇河口村东北,接文殊山口墩烽火。墩为黄土夹石夯筑。底部长、宽均为7.5米,成不规则形、残高5.7米。

5.jpg

文殊山口墩。关城南三十里。(下图)

6.文殊河口墩.jpg

 塔儿湾墩。关城东南四十里。

兔儿坝墩。先年被虏害,自筑嘉峪关长城,末闻虏迹,万历后期裁。

黄草坝墩。嘉峪关东南四十里。

靖边墩。肃州东南一百二十里。先年筑此以备哨南山套虏,并探西南番夷,参将柳栋斩断文殊西山天生桥口,虏不能行。

(下图)

7.靖边墩远眺.jpg

卯赖河墩。从文殊山口出入,离关城四十里,今西番伯刺宛冲族住牧亦出部落,同军戊瞭望南山之后套虏也。

卯赖泉堡墩。关城南四十里,万历三十九年议筑。

照壁山墩。肃州西南三十五里。

松达板墩。肃州西南九十五里。

滥泥山墩。肃州西南一百二十里。

羊蹄沟墩。肃州城西南七十五里。

草达板墩。肃州西南一百四十里。

火烧腰泉墩。肃州西南一百里。

以上烽燧万历三十六年兵备太原李楠议筑。

旧牌路沟墩。肃州西南一百三十五里。

新牌路沟墩。离肃州一百四十里。

大青羊沟墩。离肃州一百四十里。

小青羊沟墩。肃州西南一百五十五里

以上烽燧,万历三十六年兵备太原李楠议筑。

镇远墩。肃州西南九十余里。

新安墩。肃州西南八十余里。

上石牛墩。肃州西南一百里。

以上三墩,万历四十四年兵备内江李应魁、参将凉州达奇勋筑。

边沟墩。肃州西南一百三十里。

讨赖河岸墩。肃州城南二百二十里,万历后期裁。

红泉墩。在关西南,离关九十里,套虏由肃州南山讨赖川过,欲人里境,边山不能透出,则由肠子沟、红泉等处逼关南长城尽处出没,嘉靖二十二年可征也。

8.红泉墩.jpg

    金佛寺墩。在城堡上。嘉靖二十六年,参将刘勋呈巡抚杨博议展城筑此墩,参将崔麒斩断楚坝桥,以绝賊径,再修山口墩以严烽火。万历末西番绰日族往牧于此山口。

以上烽燧,讨赖河及沿山障寨和卯赖泉堡、塔尔湾堡、红泉堡、金佛寺堡等组合成嘉峪关南线、西南线防线。 

三、关东北烽燧

金佛寺堡墩。在堡城上。嘉靖刘勋呈巡抚杨博议展城筑此墩,参将崔麒斩断楚坝桥,以绝贼径,再修山口墩以严烽火。万历末西番绰日族住牧于此山口。

以上烽燧,讨赖河及沿山障寨和卯赖泉堡、塔尔湾堡、红泉堡、金佛寺堡等组成嘉峪关南线、西南线防线。

三、关东北烽燧

这一路烽燧从关西北的石关峡到肃州两山口,沿断山口(俗称北山)从西向东,经过今新城镇泥沟村进入金塔县界,然后离开断山,到酒泉两山口。此路烽燧,位于嘉峪关长城和肃北长城外的山梁上,作为野麻湾堡、新城堡的外路烽燧。据《肃镇华夷志》载,这一路烽燧约有22座。

北边墙头墩。即关北边之墩,今改名俺头墩。

北二墩。关北长城二墩。

边山墩。支断山口二十里,离城(此指酒泉。下同)西北一百三十里,为北山之尽也。

9.jpg

断山口墩。城西北九十里,极为冲隘之地、先年西虏不时出没,以致入境为害,嘉靖二十年,肃州参将崔麒斩山口筑墩台,至此贼由此出者鲜矣。位于断山口东侧断壁山崖上,距关约18公里在,东去野马湾后墩约10公里。

10.jpg

11.断山口隋墙大墩.jpg 

野马湾后墩。西距断山口墩约10公里,东到寺营庄子北墩约5公里。

 12-1.jpg

尖山墩。西距野马湾后墩十五里。

 13.jpg


野马湾墩。离关城五十里,在新城堡西北,地虽冲要,实可种稼,恐被虏侵,今建堡(下图)。

14.2001年野马湾墩.jpg 

狼心窝墩。野马湾堡到新城堡之间墩台,东距新城堡约3公里,黄土夯筑棱锥体,长、宽、高均12米。顶略小。

寺营庄子北墩。与古代屯兵营盘寺营庄子隔沟相望,东北至梧桐墩13公里,位于断山的一个山顶上,底部长、宽各14.4米,残高8.5米,顶部长10米,宽9.5米,为四棱台体。

新城堡墩。酒泉城西三十一里。

梧桐林墩。酒泉城北四十五里,去模山儿西十五里,虏不顺墩,潜从北来者,常袭于此,为嘉峪关最北的一个墩台,居于山顶之上。

沙岗墩。在新城堡东,离酒泉五十里。位于新城镇泥沟村北的沙梁上,北去梧桐林墩约10公里。

泛沙泉墩。亦去酒泉四十五里。先年无墩,此处有沙湾,藏虏常截哨马墩军。嘉靖三十五年,兵备陈其学添筑,今虏或不能掩伏,而瞭望亦为之近便矣。墩位于二分海子草湖中的一个小岛上,高约7米,分为二层台,为棱锥体。

西长城角墩。酒泉城西北三十里,此下又一路也。肃州地方,独此一路墩台紧要,人皆日亦如嘉峪关之长城,则绝无虏警矣。今改名西角墩。

横沟儿腰墩。酒泉城西北五十八里。

旗杆儿墩。酒泉城西北四十五里。

野马湾腰墩。酒泉城西北五十五里。

王景庄腰墩。酒泉城西北四十里。

以上烽燧,万历三十二年兵备太原李楠议筑。

董家沟墩。在钵和寺东墩之西,嘉靖三十五年兵备陈其学筑。离酒泉城西北七十里。

钵和寺东墩。在董家沟西,离酒泉西北七十里,西虏欲东往里境抢掠,必出此经过。

15.钵和寺东墩(2009.6.jpg

钵和寺西墩。在酒泉城西北七十五里,顺山虏过之地。

16.钵和寺西墩,在钵和寺后墩西约六里处—3(2009.4.jpg



居中墩。在酒泉城西北七十里,接两处烽火,东瞭体和寺西墩,西接断山口墩烽火。

17..jpg

以上嘉峪关东长城、烽燧及野马湾堡、新城堡、寺营庄子、横沟屯庄、钵和寺营等组成了嘉峪关东北防线。

四、关外烽燧

嘉峪关西路烽燧有出嘉峪关至双井子堡者,延伸至骟马城者有沿边山墩向西者。从嘉峪关、石关峡向西至双井子堡约有烽燧31座。

五墩山墩。东距关5公里,位于大草滩水库东侧的山头上。因地势高耸,看关城很清晰,为通关烽燧。五墩山有二墩、五燧,呈三角形排开。

其中:大墩在北,由片石、沙石、土坏垒筑,近视锥体,墩下有台,高中4米,周长78.1米。墩台底周长41.8米,高9.5米,顶部直径4.3米。

小墩在大墩西14米处,锥体结构图,底边周长36.3米,高8米。

五燧北距大墩29米,南北一字排列、燧距5米。燧残高

1.9米,上层土坏彻筑0.9米。

 18.jpg

三墩山墩。东距五墩山2.5公里、筑于山头。墩高约5米,东西宽约6米,南北长约7米。墩南伸出一梯形平台,长13米,南端2.5米。墩下部用黑石垒砌,高1.5米,上面用土坯垒筑。在墩南150米处有5燧,燧距1.7米。

头墩山墩。位于石关峡西红柳沟的一座山头上(黑山湖境内)。依山坡筑墩台,土坯垒筑,长10.2米,宽6米,残高7米。

从嘉峪关北石关峡向西至双井子堡,有烽燧:

边墙头墩。石关儿南山坡边墙头墩(也称尖山墩),在关西北15里。筑于石关峡口高约300米的山头上,海拨1816米,为棱锥体、用土坯、石头分筑,高5.2米、底宽7米,长9米,底层石筑,高3.6米上层土坯砌筑,高1.6米。顶部长5米,宽4.7米。

    石关儿墩。在关西十里,虏鲜至此、也接红泉墩烽火。

大草滩墩。去关西十里,有水泉,为过彺回夷歇马之处,总联西路各路烽火。

黑山儿墩。去关西三十里,也应回墓烽火。

永兴后墩。在关西十里,参将刘勋添设以备西夷烽火,后改并大草滩。

石烟墩。在关西二十五里,虏至此少,应黑山儿墩烽火。

联系通往关西境外的墩台有:

月儿湾墩。在嘉峪关西北,离关城五十里,因大钵和寺湖、哈密北山鞑虏并西回夷欲寇肃州,潜行西北背路,夜至月儿湾歇马,及明即至内境,袭掠,参将崔麒添设此墩,以备北虏出没,西域回夷不能促至犯边。

大墙筐墩。接上黄草沟烽火,乃先年副总兵周尚文添设,后裁。

上黄草湾墩。离关城四十里,在石关儿西北,参将何淮添筑。(下图)

19.上黄草湾墩—1(2009.3.jpg

下黄草沟墩。离关城二十里,在嘉峪关北,亦周尚文添筑,今裁。

榆树泉墩。即榆树泉山口,去关城九十里,在嘉峪关之西北,参将崔麒因西虏出没,恐西夷内逼,筑此墩以备西北要冲。

20.镇夷堡烽火台(2005.3.jpg

镇虏墩。离关城八十里,在关西接骟马城烽火。 

回回墓墩。在关西七十里,因此处有回回三大家,故名。联骟马墩烽火。

骟马城墩。去关西一百一十里,嘉靖八年(公元1529年)添筑,西夷之所必由,北虏之常至者。

21.煽马城墩.jpg

上柏杨林墩。离关城一百一十里,虑瓦剌入冠,西夷出没而设也。凡回夷进贡货卖来则俱自大草滩等处入关,去则咸钵和寺、柏杨林而出,不知立意如何也,以为避北虏,则此处未必无虏;以为便水草,则南路未闻无水草也。大抵夷性多诈,西去有车。取路之平耳。

下柏杨林墩。关城西北一百二十里,乃瓦刺心出之路,回夷犯之途也。

古墩儿墩。明嘉靖二十六年(公元1547年),巡抚杨博巡视嘉峪关外添筑。

镇北墩。西去嘉峪关二百二十里,参将刘勋呈巡抚杨博领兵添筑此墩,今改名下古墩。

火烧沟墩。明嘉靖二六年(公元前1547年),杨博添筑。

三条沟墩。关城西二百二十里。

另外还有:

牛尾稍沟墩。关城西二十里。

小湖儿墩。关城西八十里。

北暗门墩。关城西十八里。

高沟墩。关城西十九里。

大湾墩。关城西十九里。

西长沙林墩。关西十三里。

石碳堡墩。关城西北三十里

小沙河墩。关城西北三十里

以上8墩亦在嘉峪关西路烽燧范围内。

上列烽燧与石关儿营、骟马城堡、黄草营盘、双井子堡等组成了嘉峪关西部、西北部防线。

2010年市文物局对长城沿线的墩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测量,现长城沿线有独立墩台29座,嘉峪关西、北长城沿线有墩台21座。烽火台残高最高的约11米,最低的只有0.5


友情链接:
关于我们  |   联系我们  |   投稿信箱  |   版权声明  |   帮助中心  |   站点地图
主办单位:甘肃省档案局(馆)    承办单位:甘肃省档案局(馆)信息中心    中文域名:甘肃档案·公益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(730010)    网站备案序号:陇ICP备17003853号     网站访问共
技术支持: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    建议使用 1280x1024 分辨率    IE8.0以上版本浏览器